蠶吃桑葉,食蟻獸只吃蟲蟻,肉食動物只吃肉,草食動物只吃草,而人是雜食性,是彈性很大的攝食者,這一項優勢使人類在很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節都較容易取得食物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有利於個體的生存與種族的繁衍;
分類彙整:初乳知識
淺談鈣質 (初乳知識06-3)
05. 許多動物之交配端看其每年一次或兩次的發情期,而猩猿的交配次數已有改變,如巴布諾猿頻繁的性生活超過人類,牠們的性生活有社交、問候、解決衝突等意涵(註1),人類則介於巴布諾猿與黑猩猩之間。
淺談鈣質 (初乳知識06-2)
猩猿走出叢林,脫去體毛成為「裸猿」,逐漸演化成直立動物進入草原挑戰新世界,這些變化一直充滿懸疑:其它哺乳類動物多以四肢著地行走,這樣不是四平八穩,且跑得更快,不是更有利於求生嗎? 靈長類卻漸漸採行後肢走路,尤其黑猩猩與巴諾布猿已很接近直立走路的姿勢,不過它們隨時可以恢復四肢爬行應急,但人類的老祖宗則是選擇放棄四足行走看似省力的姿態,完全以直立行走。
淺談鈣質 (初乳知識06-1)
我是公車族,每天上下班多以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除非趕時間才會搭乘其它車子;記得公車偶有快到站牌時,乘客也已經起身準備下車,卻忽然發生緊急煞車,於是幾個人東倒西歪的站不穩的倒了,這幾人往往多屬女性,尤其是一些歐巴桑。
淺談「生長因子」(初乳知識05-6)
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 ):分為IGF-1與IGF-2兩種。
淺談「生長因子」(初乳知識05-5)
一、「表皮生長因子」 (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
01. 前曾言「生長因子」是集合名詞,意指「生長因子」包含有多種類的「生長因子」;而「表皮生長因子」亦有十多種以上的同類因子協同發揮作用,因為皮膚的再生與修復不是單一因子可以完全囊括。
淺談「生長因子」(初乳知識05-4)
談到「生長因子」須與「生長激素」分別;「生長激素」乃是華人李卓皓博士(1913-1987)於1966年在腦垂體發現分泌「生長激素」,四年後,成功地以人工合成。
以下「生長因子」的資料是從網路搜集而得,茲予調整歸納:
良心的建議之二 (初乳知識04-2e)
八、重塑大腦 再造人生
人類的進化大致已經定型,再也不能進化出像鳥類的翅膀、魚類的鰭鰓、獅虎的爪牙,只有把一切的希望寄託在大腦的可塑性上,雖然大腦細胞已不能再生,但大腦的突觸網路可以像蔓藤似的尋求生長發展,只要你提供足夠的營養— 包括硬體營養與軟體營養,即足夠的空氣、醣、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卵磷質、磷脂質…及大量的知識、訊息、思考活動和新的學習;大腦的硬體功能得以發揮,軟體的知識內容獲得升級與思考觀念的有序化,則大腦可以發揮驚人的效果。
良心的建議之二 (初乳知識04-2d)
七、40歲的老鷹
上網,打入「40歲的老鷹」蒐尋,可以找到許多的文章及影片頗值一看(註1)。它敘述:老鷹40歲的時候也碰到了「生命的瓶頸」,牠必須自我更新度過難關,才能擁有生命的第二春;雖然只是一個寓言,卻值得做為借鏡。
良心的建議之二 (初乳知識04-2c)
六、破繭而出 化蝶翩翩
從Discovery或其它影片、書籍,甚至直接去觀察自然界生物的生態及其生命活動,經常會讓你訝異、驚奇而興趣盎然。許多種昆蟲的生長過程有四個階段,如學生常養的蠶,是先由卵孵化出一隻隻小小的幼蟲,幼蟲不斷地吃著桑葉長大,接著它們會吐絲作繭,然後幼蟲在繭裡面化成蛹,最後,再由蛹羽化成為蠶蛾(成蟲),這整個變化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