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回憶北京菜市口,自古行刑多冤魂
清道光24年10月大11日甲辰(1844年11月20日)午時
向佛門問死刑之存廢,那答案不是只有一個嗎? 果真這位年輕的「代王爺」跖跋鶴翎心理偏向於「廢除死刑」;訟師申天行及野利家族人都不由露出欣喜之色,而衛慕家人則面面相覷、面露失望之情…
兩位高僧俱是國師若愚禪師的座下徒弟,年齡相彷皆在五旬左右,矮胖者慈眉善目、態度謙卑,法號大悲;高瘦者眼神睿智、嘴唇緊抿,性似剛直倔強,法號大智;大悲師父緩緩走出座位,兩掌合什向王爺跖跋鶴翎,道:
「阿彌陀佛,承蒙王爺垂詢,貧僧大悲就所習經典,略述佛法對死刑的看法…
「佛陀在世時,有一人名叫央掘魔羅,因侍奉邪師,曾經犯下殺戒,殺害近千人,後為佛陀度化出家,當時國王欲誅此人,因佛陀求情而予赦免…
「此人殺人近千,殺業不可謂不重,但佛陀仍願意為他請求赦免,以此為例,可知佛陀不贊成死刑…
「又有一故事,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晚年在王舍域內行乞時,慘遭婆羅門徒以瓦石擊成重傷將死,當時的阿闍世王十分震怒,欲逮捕凶手處以極刑,卻為臨終前的目連尊者所制止,因此主張「廢除死刑」的不只佛陀一人,一個佛家的修行人目連尊者不獨如是主張,甚且以他身受來示範世人…
「因此,我佛門常懷悲天憫人之心,即使是罪惡深重者,也希望他不要受到殘酷的死刑,甚至佛徒本身受到歹人襲擊將死,也全無憎恨報復之心,還請求不要將凶手處以死刑…
「「華嚴經」說︰「菩薩治國……於法自在,見者咸伏,不刑不罰,感德從化…
「經文明白表達出:「不刑不罰」是我佛門的主張…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觀世音菩薩向善財童子講述修行法門,說:善男子!我行「大悲法門光明行」時,發弘誓願,名曰「攝取一切眾生」:欲令一切離險道恐怖、熱惱恐怖、愚癡恐怖、繫縛恐怖、殺害恐怖、貧窮恐怖、不活恐怖、諍訟恐怖、大眾恐怖、死恐怖、惡道恐怖、諸趣恐怖、不同意恐怖、愛不愛恐怖、一切惡恐怖、逼迫身恐怖、逼迫心恐怖、愁憂恐怖…
「文中所說:繫縛恐怖、殺害恐怖、不活恐怖、諍訟恐怖,指出監獄、死刑、官司等都與刑罰殺戮有關,皆應捨棄…
「「撰集百緣經」提到: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城中,有一位名叫「如願」的愚人,喜好殺生、偷盜、邪婬,被人糾告,國王下令搜捕,準備處以死刑,在赴刑場的路上遇見世尊,「如願」就請求世尊向國王求情,讓他出家,以免于死刑。當時如來答應了他,派遣阿難向波斯匿王乞索此一罪人,國王勉強同意佛陀的請求,敕放罪人,送與世尊,度令出家。後來,此人精勤修習,竟然得證阿羅漢果…
「這是死刑犯透過佛陀,向國王請求赦免,而國王也答應了,這位犯人曾經是一位「喜好殺生、偷盜、邪婬」的歹徒,顯見佛陀對於要求饒赦的壞人,不論其罪惡程度,仍抱持著寬容、救護的態度…
「也因為得到赦免,才有機會懺悔過錯、重新做人,證得阿羅漢果…
「密教部的「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經文以人吃羊做譬喻,下輩子羊做人,而吃羊的人則變成羊,遭受報應被吃,如是造成冤冤相報的因果循環,死刑所導致的因果關係也是如此,處死犯人亦可能會導致仇恨冤業、生生世世、循環不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故我佛以寬恕慈悲之心,希望停止殺戳,阻斷無止盡的因果輪迴,因此佛教明確主張「廢除死刑」及各種酷刑…
「我佛門許多經典不但主張「廢除死刑」,甚至還要司法者、執法者,能夠改變律法、「廢除死刑」,譬如:
「華嚴經云:「菩薩見有獄囚……將之死地,欲斷其命…置高碪上,以刀屠割;或用木槍豎貫其體,衣纏油沃以火焚燒,如是等苦,種種逼迫,菩薩見已,自捨其身,而代受之…不捨身命救贖其苦,則不名為住菩薩心…
「根據經文,雖是獄囚,菩薩仍願捨身救其苦痛,更遑論要對其施予死刑了…
「龍樹菩薩之「福蓋正行所集經」提到︰有旃陀羅(劊子手)受佛戒後,於諸罪人,誓不行殺。為護佛戒,寧違王令而犧牲…
「說明身為劊子手,但受佛戒後,為了不犯殺戒,寧願違忤國王的命令,自己犧牲性命,也不願執行死刑…
「東晉法顯記載,在佛教影響下,印度之「王治不用刑斬,有罪者但罰其錢,隨事輕重,雖復謀為惡逆,不過截右手而已…
「「大唐西域記」中也說:「政教尚質,風俗猶和。凶悖群小,時虧國憲,謀危君上,事跡彰明,則常幽囹圄,無所刑戮,任其生死,不齒人倫…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描述彌勒菩薩過去劫修行菩薩道時的種種作為,其中就包括:「處牢獄中,種種困厄,令得出離。身被繫縛,臨刑戮者,使其解脫…
「「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授記莊嚴品」,不動菩薩發菩提心時的誓願:「世尊!我今發一切智心,乃至無上菩提,若見諸罪人將被刑罰,不捨身命而救護彼,則為欺誑一切諸佛。」舍利弗!時彼菩薩修此大行,乃至未證無上菩提,無一眾生將被刑罰不救護者…
「有他眾生婦女妻子,或被拘錄,爾時菩薩於中救脫,為得不缺法定故;是菩薩若勸他令放,為得心自在故;是菩薩若自放、或勸他令放,為坐菩提樹下破壞一切魔結使故。是菩薩若見繫獄眾生,若自放、若勸他令放,為得心自在無障礙故。是菩薩若見眾生當得鞭杖,若自放、若勸他令放,為得四無所畏故。是菩薩若見眾生當被刑戮,若自放、若勸他令放,為得四種法身故。」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觀世音菩薩對那些遭遇苦難,無論有罪、無罪而呼救的人,皆慈悲之襟懷施予救度…
「可見佛菩薩不但不會施加殘酷刑罰於人,甚至進一步還要解救被定罪將予殺戮的犯人,將慈悲濟人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大乘佛教第一位大論師、被稱為「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對死刑的評語說:「刑罰殺戮,最為不淨」…
「他在「大智度論」中,明確表達對死刑的否定態度:「治法者刑罰殺戮種種不淨,世間人信受行之,以為真淨,於出家善聖人中,是最為不淨。」…
「身為佛門行者為了避免可能執行刑殺之權,許多從政的佛弟子甘願放棄政治權位;甚至有為了不願意執行死刑,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這反應了佛家高標準的價值抉擇…
「其實佛家並不認為王法必然與佛法相衝突,身為佛弟子如有機會當然可以從政治國,但菩薩對犯法的惡人,只有、諄諄教化、呵責勸善,而不忍行刑屠戮…
王爺跖跋鶴翎心中甚覺感動,暗忖:佛家果然是慈悲為懷,但要求犧牲自己的性命去救度死犯,似乎陳義過高,也不是人人可以做到;另一方面佛家的論點沒有提到對無辜被殺的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感受與身心創傷予以調治是其缺點…
思緒紛飛,想著、想著,忽然跌入塵封已久的回憶,一段不願去回想、埋藏在內心幽暗處的記憶…
那一年某一天,母親從市場回來,還牽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鄰居姚媽媽,一進門便迫不及待道:
「鶴翎,你幫姚媽媽寫個狀子,她家的大柱子,被官差抓走了,聽說要砍頭…
沒搞錯嗎? 「砍頭」! 這是多嚴重的罪哪,大柱子,我認識,是一個憨憨很老實、很單純的一個人,平常在廟口、市場等熱鬧地方賣糖葫蘆的,有時在菜市場幫忙提重、推車,見到自已總學著學堂的孩子,稱呼自己為「先生」,一個二十出頭歲年紀老實憨厚的小伙子會犯什麼殺頭的大罪?
姚媽媽嗚嗚咽咽,流著眼淚,斷斷續續、零零碎碎地述說,弄了半天終於拼湊出事情的輪廓:
大柱子幾個月前,遇見外地來的雜耍團,他們正缺個人手幫忙吆喝敲鑼的,看到大柱子人老實,就要大柱子來做個臨時幫工,聽說除了工錢外還可分到客人的打賞,算起來比賣糖葫蘆要好多了,大柱子就滿口答應了…
那雜耍團不過兩三人,他們就在天橋拉開場子,玩玩雜耍、打打拳、跳火圈、變變小把戲、賣些大力丸、驅蟲藥等,生意不算好,但給大柱子的工錢和賞錢卻沒延宕過…
一天晚上收了工,雜耍團的老闆叫老葉的找大柱子留著陪他喝幾口酒,說是慶祝那天生意好,沒想幾杯黃湯下肚就停不下來,喝到二更天,他們才一齊走回家…
經過一家大宅子時,葉老闆對大柱子說:
「你幫我看看風,如果有什麼情況,你就裝狗叫,我就趕緊出來…」
那時大柱子有點醺,沒多想就點點頭,那老葉外號「一葉飄」,身手甚是矯捷,一下子便翻身進入大宅子,大柱子就傻傻地在外邊等…
大約一刻多鐘後,「一葉飄」又從牆上躍下,遞給大柱子一個小包袱,急匆匆說:
「你快跑回家去,這裡面有些銀子,你帶回家去算是分給你的賞錢,有福同享,有財大家分,明天起就別來上工了,快跑、快跑…
於是兩人分兩頭跑,帶著酒意,大柱子雖意識到有些不對勁,但覺得有銀子比什麼都重要,拎著那沉甸的包袱沒命地往回家路上跑…
但很不巧卻在路上遇見巡行的官差,他們見大柱子行色匆匆、氣急敗壞的樣子,一把就將他逮住,打開他的包袱,赫然有幾十兩銀子,這是筆大款子;三更半夜裡,一個愣頭愣腦的小伙子身上怎會帶著這多的銀子,大感來路可疑,便將大柱子抓到衙門去…
當夜就有人到衙門報案,那家大宅子的卜員外被殺死,還被飛賊搶走許多銀子,官差前往查看,又在宅外牆邊草堆裡找到一柄沾血的凶刀…
夜間行竊、被員外發現、於是情急行凶,手上拿著的包袱與銀子也都是卜員外家的東西,發現的時候還一身酒味,意識醺醺然的,一切一切不利的證據都指向大柱子,簡單認定:凶手就是大柱子! 這一下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了…
說大柱子是殺人凶手,打死我卓鶴翎也不相信,聽到的街坊鄰居也不會相信,大柱子一向給人的印象是憨憨的、鈍鈍的,不太會說話,見了人總是傻傻地笑,手腳並不利索,要翻過那堵高牆談何容易…
當時卓鶴翎偶然免費替街坊鄉親與巿場的勞工朋友代寫訴狀,但從不進衙門或去探監,因為深心之中對衙門及牢房都很反感…
但這一回被姚媽媽託以重任,走後門、打點、賄賂獄卒得以進入牢裡與大柱子面談,大柱子對雜耍團的老闆「一葉飄」並無深刻瞭解,不知他是那裡人氏,事發當時又因為喝了酒,許多記憶都甚模糊而語焉不詳…
其他獄卒也認為大柱子被冤了,但官方追查不到真凶,而卜員外家認為即使抓不到真凶,也要有人抵命,催逼甚急、頻頻請上頭施壓,衙門只好以大柱子為凶手草草結案,中間雖經卓鶴翎多次呈上訟狀,仍被駁回,最後還是死刑確定…
無論姚媽媽如何的哭天搶地、淚流成河,無論那些熱心的街坊與市場的朋友如何到衙門去抗爭都挽不回死刑的判決…
那一次,卓鶴翎才真正認識到衙門的草率與顢頇,陪著姚媽媽走衙門、探監,可謂身心俱疲,拖了好幾個月,到了「秋決」的時候…
處斬前夜,娘親到大柱子家陪姚媽、安撫她,阻止她第二天來刑場看到親生兒子被處以死刑的場面;卓鶴翎施了一點小賄,也獲得獄卒的同情,得以進入獄中陪大柱子過最後一個晚上…
姚媽媽寡居多年,是娘親在市場裡比較談的來的姐妹淘,姚媽生過幾個孩子都沒養大,這個大柱子是姚媽唯一拉拔長大的兒子,可惜腦筋不太靈光,早該是成家的年齡了,卻沒一家的姑娘看上眼…
每次看見大柱子時,總想起學堂裡那些幸福讀書的孩童,不禁以一種悲憫的心情看待他,這樣的一個人,殺頭的死刑怎麼說也不該輪到他頭上,這怎麼說好呢?
這一夜,大柱子好像也感覺到大禍臨頭了,淨流眼淚不說話,鶴翎陪著垂淚,有一搭沒一搭的找些話與他說,他也只是一逕地點頭…
最後獄吏進入獄中,對大柱子道:
「您大喜啦,您的官司今天算完啦!」
這話多諷剌哪,卻是獄吏對即將行刑的死囚常說的話,是行之已久的習俗,然後奉送一份「辭陽飯」,那是北京出名「天福號」的醬肘子一包及大餅一斤給囚犯吃…
勸著大柱子稍稍吃一點,大柱子吃了幾口,道:
「先生,你也吃一點吧…
這個愣小子竟然叫我陪他吃「辭陽飯」,要講禮貌也不是這樣的禮貌法哪,但說不出責怪與推辭的話,忍著淚水陪著吃兩口,這個北京出名的美食,這時居然苦澀的難以下嚥…
行刑當日午時,行刑的儀仗前有敲鑼開道,衙役在犯人兩側,由監斬官壓陣,囚車經過宣武門外大街路東之一的「破碗居」,「破碗居」提供一大碗酒由一半白酒、一半黃酒摻和,酒力強烈,囚車走過「破碗居」,幾個死刑犯人要求停車喝酒,一碗入喉,即醺醺然、腳步踉蹌,押解的兵丁隨即將空碗摔得粉碎,故稱此為「破碗居」。
刑場就在鶴年堂藥店的對面,每次行刑,鶴年堂都在前一天得到通知,搭好席棚、備好酒食,刑犯的家人大都打點好那些衙役,臨刑前給犯人吃一包鶴年堂藥店出名的「鶴頂血」(註)以減輕疼痛…
北京的菜市口丁字路口是幾百年來的刑場(註),「無風三尺土,有雨滿街泥」,路口的三條土路並不寬,好奇的老百姓踩著滿街的塵土,爭先恐後、人頭攢動、擠的水泄不通來看斬刑…
監斬官在死刑執行令上簽字,由刑房書吏將死囚的犯人的姓名標子倒呈長官,監斬官提筆,刑房書吏就勢往上一拖,讓死囚姓名上勾到紅筆痕,這就算是那支筆簽發的死刑執行令,監斬官不直接負責,那支筆就此拋棄再也不用,而監斬官為了辟邪,出發監斬時總要穿上全套公服,罩一件大紅斗篷來避邪…
午時三刻行刑時,卓鶴翎眼淚盈眶、不忍再看,別過頭去…
行刑結束後,那些監斬官、劊子手,及那群衙役兵丁總要繞道到城隍廟去燒香,希望城隍老爺鎮住跟在身後的鬼魂,回衙門後還要大放鞭炮,然後監斬官的官轎再進衙門大門,全體衙役在衙門庭院排列整齊,揮動棍棒、大聲呼吼著:「肅靜迴避」,以驅趕祟氣…
而卓鶴翎則找人幫忙收屍,並請人將大柱子的頭頸縫合,算是留個全屍,讓姚媽心理上好過些…
犯人就斬後,那些攤位的生意人在地上灑上爐灰,蓋住血跡,然後菜市口又成為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鬧市…
這件事對當時的卓鶴翎是一個震撼、也是一個嚴重的心理創傷,足足有兩個月時間讓他笑不出來,那姚媽更嚴重,後來就一病不起,而娘親失去一個姐妹淘也傷心了好一陣子…
死刑,今天竟然讓我來判一個人死刑?
從這段痛苦的記憶中回過神來,把頭抬起,眼光掃過全殿,看見大悲師父與大智師父都關心的注視著自己,哦,我現在是「代王爺」跖跋鶴翎的身份,我扮什麼要像什麼…
—————–
註:
鶴年堂藥鋪
鶴年堂始創於1405年—1408年。是中國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藥鋪,比同仁堂要早二百多年。鶴年堂由元末明初祖籍在西域的詩人丁鶴年所開。鶴年堂自製有「鶴頂血」—實係一種麻醉藥,服此藥,週身麻木、感覺遲鈍;行刑前,犯人家屬給獄卒使賄,獄卒將「鶴頂血」交犯人服下,以減輕死刑犯之痛苦。
註:
北京菜市口刑場
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本是一個地處鬧市的丁字路口,老北京都知道,清朝時那裡是“刑人之所”。宣武門是犯人押赴刑場時的必經之處,因此被稱為“死門”。據說城門箭樓下吊橋西側原先立有一座石碣,上刻“后悔遲”三個大字。
雍正朝的戴名世、汪景祺等等,行刺嘉慶帝的陳德,新疆回變領袖張格爾、同治帝的顧命大臣肅順、太平天國將領,林鳳祥與李開芳,兩江總督何桂清,湖北民變領袖鍾人傑,太監寇連材等皆在此處行刑…
後來之「戊戌六君子」亦在北京菜市口受刑,「戊戌六君子」是指清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曆戊戌年)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時所逮捕並處死的六名變法人士,分別為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與康廣仁。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與直隸總督榮祿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同時逮捕了譚嗣同六人等,六人在未經刑部審訊的情況下,被慈禧太后下令押到北京菜市口問斬。被處斬的順序是:康廣仁(康有為弟)、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