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魂記(41)

四十一、過與不及皆是錯,道光儉約反敗國

清道光23年1月大1日甲辰(1843年1月30日)晨

李孚德老王爺的笑聲在大殿中迴盪,久久不歇,他點點頭道:

「本王感到無上歡欣哪,鶴翎,你的話問到重點了,這也表示你已經漸漸進入狀況了,你可知道這一天我已經等待有幾年的時間了嗎?

「鶴翎啊,你可曾想過本王為何姓李嗎?

是啊,自己雖曾懷疑過一個胡人的王爺他為什麼姓李,但後來一想,他要姓趙姓錢姓孫姓李,有何干係? 於是總沒有深入去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的,為什麼一個胡人會姓李,李是漢人的大姓呀!

「本王還有本家的姓,姓拓跋,甚至還使用另一個姓,叫嵬名…

心中的念頭像走馬燈打了個千百轉,隱隱約約中似乎有了一點頭緒,卓鶴翎疑道:

「傳聞古西夏的開國皇帝拓跋元昊,其祖先由唐朝皇帝賜姓李,莫非您是西夏景宗皇帝拓跋元昊的後人…

「呵,呵,你真聰明,一點就透,你一個漢人對西夏國的歷史還真懂得不少,難得呀…

「西夏王朝曾經輝煌過將近200年,但現在卻是一個快被歷史遺忘了的王朝…

「鶴翎,沒錯,你說的沒錯,西夏王朝景宗皇帝拓跋元昊正是本王的祖先,他後來因為一個開國建國姓嵬名的生死兄弟不幸遇難,顧及革命情感與兄弟情誼,為了不讓其嵬名姓氏家族就此斷絕,所以又改姓嵬名…

「所以說他是李元昊、是拓跋元昊、嵬名元昊皆無不可,總而言之,他是古西夏王朝的開國皇帝…

卓鶴翎恍然大悟,道:

「王爺,鶴翎漸漸懂了,一開始我還以為你們是蒙古人,跟他們過同樣的農曆年…

「我們是黨項人,西夏王朝是由黨項人建立起來的,我們很早就過漢人的農曆年,元朝入主中國之後,受漢人同化,蒙古人也學漢人過年,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也是蒙古人,甚至嚴格說來,我們黨項人還跟蒙古人有著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呢!

「哦,血海深仇?

「西夏國最後是被蒙古人所滅,他們還大肆屠戮西夏皇民、滅我西夏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輝煌文化、強佔我祖先的土地、毀我祖先的家園,這仇或許無法報了,但我黨項族人務需深記心中,不可一日或忘…

「哦,可佩,可佩,毀家滅國的仇怨如海之深,大王居然有此雅量、有此胸襟,不再報復這樣的血海深仇了…

老王爺苦笑道:

「這可不是本王真具有如此寬大的胸襟,一方面這已經是六百年前的歷史往事,當時蒙古族先後六次大舉進攻西夏,每次都毀城掠地屠城,給西夏人帶來了恐怖的災難…

「最後一次,成吉思汗親征西夏,在兩國交戰之際,蒙古的大英雄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蒙古族方面認為這是西夏帶來的災難,於是在西夏國王獻城投降之後,仍然殺我西夏國王李晛,在興慶府(即寧夏銀川)做毀滅性的屠城…

「蒙古人忌妬我西夏之文明水平,恐黨項族將來死灰復燃、春風又生,於是做了極嚴重、極徹底的破壞,夷平府城、掘挖西夏王陵,從此,黨項人一厥不振,西夏國黨項一族幾乎在歷史上消失不見…

「西夏亡國之後,我殘餘的黨項族民分成數支流離各地,數百年來有的人漢化,有的人蒙古化,有的人藏化,甚至有的遠到尼泊爾定居,因此今天的蒙古人恐怕也有我黨項人的血統,這仇怎麼報? 無法報啊…

「不過這也好,不必報仇,也省得本王爺多費心思了…

「但是西夏的復國卻是本王念茲在茲、一心一意、誓必達成的使命呀…

「我祖先跖跋元昊,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辛苦創下的西夏王朝文治武功皆能與當時的宋、遼分庭抗禮,至其滅亡也有將近200年的時間,這放在中國的歷史上也不算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註1)

「甚至他也指派軍師野利仁榮創制了西夏文字,其文明相較於漢人王朝毫不遜色,多令人敬佩哪,緬懷先人的功業,怎不肅然起敬、心嚮往之…

「我自稱大王或王爺,指的便是西夏國的國王,與清國愛新覺羅家完全風馬牛不相干哪…

「我們雖已亡國六百年了,但本王如此的自稱,是一種自我提醒、自我鼓舞,絕非為了感覺良好與自我陶醉,想的就是要建國復國,重新開創新的西夏王朝…

原來如此,李孚德老王爺的企圖已昭然若揭,卓鶴翎不由心生崇敬,暗暗讚嘆:現在的西夏想要復國,敵人已不再是蒙古人了,而是國力強盛、如日中天的滿清帝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老王爺居然擁抱著如此大夢,真是叫人敬佩…

反觀自己一向過的是閒雲野鶴似的懶散生活,只想隨興過日子,讀書畫畫、下下棋、在學堂裡教教書、成親後生幾個孩子,但願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就這樣平平淡淡過這一生,何曾有過什麼雄心大志,相較之下,一個九十歲的老王爺是偉大多了…

那麼老王爺旗下有國師、有統領、有太醫、有什麼主簿的、有十三大家族的人民,其實是一個流亡政府,是一個亡國已經六百年的幽靈政府,花了三年多時間,千里迢迢找到自己,竟是要幫他完成西夏復國的艱難任務…

「是的,我們現在是一個流亡政府,奢談反清復國,目前還不成氣候,但本王年高九十,也只能做到這一步啊,接下來,鶴翎哪,你是本王心目中的接班人,一切要仰仗你了…

「你有的東西正是本王所最缺乏的,就是你年輕呀,你三十歲血氣方剛、青春年少,這是你莫大的本錢,本王雖是富可敵國、權勢通天,在西域地面可以說是翻掌為雲、覆掌為雨,但也忍不住要羨慕你、忌妬你呀,呵,呵,年輕真好…

「王爺攬此重責大任,鶴翎心中十分佩服,只是難哪,鶴翎一個漢人,一向接受清廷的統治,從小的自我認知就是被滿州人統治下的一個漢人老百姓,如此反清的言論是要殺頭的,叫我區區一個漢人書生要反清滅清,真是連想都不敢去想哪…

「再說,鶴翎一介平凡的書生,從未與聞這等軍國大事,別說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人生規畫,驟然聽到要承擔此如重大使命,真是誠惶誠恐、顫憟股悚、不敢接受呀…

「而且,大清的國力強盛,我人怎能以卵擊石、自討殺身滅門的大禍? 想想看,清國有三億多的人口,有千萬平方里以上的土地…

李孚德老王爺點點頭,微笑道:

「鶴翎,別慌,任誰第一次聽到如此艱困的大事,犯的又是殺頭的重罪,怎可能馬上放棄數十年來先入為主的想法,本王絲毫不覺奇怪…

「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不是中國古人常說的話嗎? 鶴翎呀,你恐怕需要換個想法哪…

啊,引用「舜何人也,禹何人也」來說服我反清抗清做造反的事,似乎有點離譜吧…

「本王相信,你遲早是會答應的,邵國師曾說:你的八字就顯示了這個訊息…

別扯了,這種事跟八字有什麼關係? 老王爺一個胡人是不是平常聽多了國師邵文海的言論,受到耳濡目染,也愛談什麼八字?

果然,國師邵文海插口幫腔道:

「鶴翎哪,你的「傷官偏印」,便說明了這種人格特質,「傷官其志傲王侯,好勝場中強出頭」…

「在大清的體制下,你久被壓抑、不敢表現出不平不滿的反抗情緒,但你深心之中其實是具有反清意識的?

哦,真像我肚內的蛔蟲,知道的如此貼近…

「你不願參加科舉,你不願向朝廷要員的官轎跪迎,你們組織一個什麼「十大寇」的讀書會,你私底下讀了多少禁書,一切一切,都說明了你的反清意識…

好吧,就算承認我的潛意識裡有對朝廷不滿的情緒存在,但僅止於看看禁書、偶然心中想一想而已,若真要化做具體的行動,那可就是兩回事了,沒事去找「殺頭」的事來做,我是不是瘋了?

「鶴翎哪,如只有「傷官偏印」也僅止於思想觀念異於常人而已,但有了日柱「魁罡」就不同了,那就願意劍及履及、挺身赴難、勇敢任事了…

「所以你早晚會改變想法的…

老王爺微笑道:

「本王其實對八字命理不甚懂,但我有國師邵大人常常與我談起,不懂也變成懂了,哈,邵國師本王說得對嗎?

國師邵文海點點頭,老王爺又道:

「你要做滿清的順民,還是要做反清的英雄,這是一個重大的抉擇,這關係到你人生的走向、將決定你一生的成就,本王讓你自己去思考,不會給你壓力…

哦,一個漢人要做滿清國的順民,或做一個反清的英雄? 說白了這就是「國家認同」的問題了,我是清國人嗎? 可我本是漢人哪,我是誠心誠意、心甘情願的做一個清國人嗎? 如果不是,那我要做那一國人?

做一個順民是很窩囊,但至少保住腦袋,若做一個反清的英雄,聽起來講起來是很痛快,但痛快之後又如何? 大概要先做好隨時被綁赴刑場砍頭的心理準備,這個決定恐怕娘親也不會答應的…

因此答案呼之欲出,答案只有一個,雖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老王爺看到卓鶴翎臉色陰晴不定,但他仍自顧自的說下去:

「再說清國的國力其實已經在走下坡了,經過了康雍乾的盛世後,終於出現敗象,你們漢語有一句話:「盛極而衰」,說明了世間的真理,這句話用在觀察一個國家的國運興衰也很適用…

「沒藏主簿,你對清政府的一舉一動最有研究,你來說說看,如何看出清朝國力已見衰弱?

那沒藏老學究沉吟一下說道:

「我們的「天祿館」不但蒐集祖國西夏的書籍文物,也蒐集清廷的種種動態情報,以研判天下大勢…

「剛才我們已經看過清朝皇室的「起居注冊」,知道大清國為保千秋大業,對皇室子孫的帝王教育極為嚴格與慎重,但問題是後來所選立的儲君個性資質卻無法跟上康熙、雍正、乾隆之優秀,終於讓我們看出弱點來…

哦,這些話都不是說著玩的, 他們是收集很多情資做過十分透徹的研究,才把這些心血結晶說出來,一向尊重知識學問的卓鶴翎不禁心中一振,凝神仔細的聽下去…

這位年紀甚大的「天祿館」主簿是王爺旗下的情報頭子嗎?

「我們拿目前清國的道光帝來做研究,他富有四海,坐擁世間榮華富貴,以皇帝之尊卻崇尚節儉,數十年如一日,道光帝可以說是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吝慳皇帝,他把節儉看成是人生的宗旨與目標,並以此作為衡量諸臣品德的標準…

「俗話說:上有政策、則下有對策,他底下的臣子各個是善於察言觀色、逢迎拍馬之流,結果君臣都在表面上比賽節儉、省吃省用,甚至上朝議事,大家都穿著補釘的朝服,這那像是莊嚴論政的朝廷殿堂?

「想像看一群乞丐立於朝庭論政,如此不成體統、不倫不類,啊,道光,他是一個不識大體、失格的皇帝,真是貽笑朝野國際…

「對於一般平民百姓言,省吃儉用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對一國之君,他卻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將許多正常合理的支出都剋扣下來,名為「節約」,造成政務廢弛,那就過份了,所以世間事過與不及皆屬不當…

「譬如,君臣在討論新疆設防方案時,諸將軍提出佈防的兵力提案,就是通不過一味想省錢的道光這一關;本來已經考慮到道光帝的吝嗇,將預算壓縮再壓縮,將軍於上奏時提出僅一萬八千名士兵鎮守新疆的要求,但道光帝仍然一下子就刪掉了三分之二,只批准留守六千兵力…

「議事的將軍生氣了,賭氣提出那就專守新疆東部,讓西部自治,不予設防的方案,道光帝又不悅地責罵他們,怎可有放棄防守新疆的念頭,指責其居心可議…

「經過幾番的爭執與討價還價,最後決定:於各省綠營兵額內裁百分之二,歲省三十餘萬,以為回疆兵餉,方案才得以通過…

「再譬如鴉片戰爭中,道光帝為何急於接受近乎投降的妥協,也與他吝嗇怕花錢的個性有關,以致在討論諸如海防、邊務、黃河治理等問題時,大臣們一提到要求撥款,道光立刻露出不悅的表情,讓發言上奏的大臣碰一鼻子灰,而心生挫折與不滿…

「又如反煙大臣林則徐曾經要求英方代表義律交出鴉片的時候,答允一箱鴉片將補償給英商五斤茶葉,結果總共收繳了鴉片20200箱,價值白銀800萬兩…

「一聽要補貼這麼大的金額,道光便覺心疼,拖拖拉拉不予答覆,林則徐只好和鄧廷楨等上奏說:所需茶葉十餘萬斤,將由臣等捐辦,不從國庫開銷…

哦,真有這樣的皇帝,道光做皇帝是做假的? 這不是目光如鼠、雞鴨肚腸嗎?

「道光的性格與錯誤的觀念,造成整個國家機器近於失靈,許多軍政事務滯礙難行…

「他保守小氣,雖然一生節儉勤勞,卻讓國事日非、國力衰退,若無外在的壓力或挑釁也就算了,但一發生較大的挑戰,就看出來了,他只想做一個太平皇帝…

「奈何時間會變、天下事會變,時轉勢移,他就露餡了,時間真是個照妖鏡哪,誰都要經過時間檢驗過才算數…

「看他對鴉片戰爭的態度搖擺不定、虎頭蛇尾,便可一清二楚,評價其為「清朝的敗家皇帝」,誰曰不宜?

「鴉片戰爭打了敗仗,導致世界其他野心國家,有樣學樣、虎視眈眈、躍躍欲試,企圖染指清廷江山,瓜分中國國土,他們已經看穿清國是一隻紙老虎了,從此清廷將多事矣…

哦,如此推測確是有理,沒藏主簿真是見微知著、智慧過人呀,老王爺也因此才又重新燃起重建西夏王朝的大夢吧…

「請教沒藏主簿,是否僅憑鴉片戰爭就可看出清朝國力衰退?

「沒錯,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或許有人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豈可以一場戰事即論定滿清國力已經衰弱…

「因此為恐思考有疏漏、有不夠周延的地方,我們從多方面來考核清廷的國力,譬如:清帝道光的個性、能力、用人、與他的國際觀如何? 清廷國庫存銀多少、他所用宰輔的性情與才幹如何? 都是研究的素材…

「清國朝野都有我們的人幫著收集情資,因此有憑有據、並非憑空揣想…

「哦,那再請教這道光帝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鶴翎身在民間,所聽所聞訊息十分有限,但卻忍不住好奇想多知道一些…

沒藏主簿喝了一口羊奶茶潤喉,繼續道:

「道光三十二歲時,也就是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癸酉年),這一年夏天,嘉慶到承德避暑山莊的木蘭圍場去行圍,道光這時候名字叫旻寧,他隨著父皇去行圍打獵,因為這一年夏天陰雨綿綿無法圍獵,旻寧(即道光)就提前回到皇宮,在尚書房讀書…

「卻是有一天,天理教的李文成、林清率領著教眾在吃裡扒外的太監指引下,分別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兩路闖進皇宮鬧事,一直衝到養心殿前,此稱為「禁門之變」或稱「癸酉之變」…

「大概是太平日子過久了,宮內的侍衛搞不清狀況,不知如何應變,負責守護內廷的內大臣像莊親王綿課、成親王永瑆這些人都早已嚇傻了,加上幾位太監的叛變帶路內應,使得宮內亂作一團…

「這真是荒唐呀,清朝皇宮的守備出現了漏洞,區區民間幾十個人便突破禁軍的防線…

「在尚書房讀書的旻寧(即後來的道光)立即拿著火槍衝出來,兩槍打死兩個人,這些反清的義軍才被後續趕來的清軍殺散,把亂事平息了…

「嘉慶回到皇宮後,先下罪己詔,盛讚旻寧表現優異、勇敢機智,頗具大將之風,並封他這個皇次子旻寧為和碩智親王…

「當時的旻寧表現確實可謂傑出果敢、可圈可點,令朝野人士側目,但就此論斷他將來當上皇帝亦可有出色的作為卻是極大的錯誤,可見觀人之難…

「或許臨機應變,拿槍建功者另有其人,卻由閔寧獨佔功勞也未可知,清廷官場風氣虛偽矯飾,若有某侍衛打死天理徒眾,然後諂媚主子,把功勞讓給旻寧,讓他在父皇嘉慶前有好印象,有利於將來爭取帝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旻寧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卒)繼位,帝號道光,之後再無什麼特殊表現,這也很令人奇怪,難道四十歲的年紀就已江郎才盡、老衰不堪,難怪漢人有一句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32歲勇敢果決,怎會在40歲時變得怯懦軟弱? 有了皇位最高權力,不是更應該放手發揮才是合理嗎?

「因此臨危殺死兩名天理徒眾的優異表現另有其人的說法十分合理,可惜的是無法求證…

這是從人性出發做推斷,雖不無道理,卻很難確知…

「另外道光又是一個問題皇帝,從登基之初就讓人懷疑其登上帝位的合法性…

「疑點甚多,譬如:道光之父嘉慶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後,按清室之祖制, 本應立即派大臣急赴北京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詔書,結果是由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找到了「小金盒」裏的傳位詔書…

「「鐍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鐍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相信,難道嘉慶自知此行會死在熱河,而違反祖例將「鐍匣」隨身攜帶備用,此為歷史疑點之一…

「而道光繼位是因為有皇太后所下「懿旨」,因此旻寧(後來的道光帝)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激不盡!經此之後,讓母子二人後來的感情更加親近…

「問題是根據「懿旨」,而非根據嘉慶帝的「遺詔」,如果有「遺詔」,何需用皇太后的「懿旨」,用「懿旨」便是表明沒有「遺詔」,此又不合清廷傳位的禮法,這是另一個疑點…

「因此朝野都有人懷疑道光能夠登上九五之尊是否合法,或另有隱情,歷史上皇家多少秘辛外人無從得知…

李孚德王爺道:

「這是愛新覺羅的家務事,咱們不用離題太遠,還是談談道光的其他方面…

沒藏主簿點頭,應了聲是,繼續道:

「道光給人的印象是節儉樸實、溫良恭儉讓,但經過研究,他是個虛偽的人…

卓鶴翎道:

「沒錯,道光帝登基之後,為宣導節儉之風,並推廣於朝野,於道光元年,發表了一篇節儉的宣言書——「御制聲色貨利諭」,表達了節儉的理想,並以身作則,說他要重義輕利,不蓄私財,要為國家省,為天下省,為百姓省。他引用古人的話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說的文情並茂、冠冕堂皇,當時確實感動了朝野許多人,以為有一明君臨世,必為百姓之福,因此初登基時,中外人士對他的評價是褒多於貶,請教主簿,您是從那裡看出道光是個虛偽的人?

觀察一個人可真難,拿清廷的皇帝道光做為討論標的,倒是學習「觀人術」的好方法…

—————-

註1:

1038年10月11日拓跋元昊稱帝,國號大夏(以夏州得名,一說羌語中的夏=東),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東南)。由於在宋朝西部,史稱西夏。

1224年蒙古攻西夏,獻宗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後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獻宗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

所以西夏立國為189年。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