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生「叛逆期」 (雜感36-03)

談人生「叛逆期」(之三)

筆者常反覆自問:
「叛逆期」是孩子錯了嗎?

其實孩子何辜,這時候的孩子大約12- 18歲之間,正在「青春發動期」,身體分泌的賀爾蒙短時間之內忽然暴增,體內起大騷動,除了生理發育起變化,其性情也變得莽撞、衝動、叛逆、失控,雖然大人極感驚訝不習慣,但只要不是脫線的太超過,仔細想想,孩子應屬情有可原。

問題是,孩子們的行為舉止常常踩到大人所設的紅線;大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立的高標,孩子有時是志趣不合、有時是能力不足無法達成,於是變成無形的壓力加諸孩子的身上;因此兩代間痛苦的磨合成為宿命,甚至變成衝突。

若不是孩子的錯,那是大人的錯嗎?

按說大人們此時的年齡大約在30- 45歲之間,應比孩子們更具有反思能力,較知道如何處理,但實際上能處理的完美的,實在是屈指可數;一則大人承受的工作、家庭、社會、經濟上的壓力也極大,並且常被忽略;二則大人並非每個都具有這樣的智慧與能力來處理;三則孩子們的問題也千差萬別,絕無單一的答案可以簡單應付了事。

因此說是全是大人的錯,也不太公平;但父母的年紀大、知識經驗較豐、見解能力較高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孩子脫離一張白紙的階段,剛進入「叛逆期」,是不太具有反思能力的,因此至少大人應擔負較大責任。

處於封建時代的古人,並無人生中會有「叛逆期」這個概念,將大部份的責任加諸於下一代身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切都由孩子照單全收。

古人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意思是:當父母拿小根的棍棒打孩子,孩子只能乖乖承受;如果父母拿的是太大根的棒子責打孩子,孩子就應該跑開,以免父母在氣頭上造成不可挽救的錯誤;雖然看似給了孩子彈性空間,但這句話其實完全站在父母的立場,表現出封建專制的核心思想,反而將理性思考的責任丟給下一代,這樣公平嗎?

孩子出生後像一張白紙,大人在高興之餘總以為給孩子吃穿溫飽,他們自己就會長成大樹,就會去完成父母所沒達成的心願,可以光宗耀袓、替父母爭一口氣;沒想到,孩子出生並沒有隨身攜帶一本「教育手冊」,每個孩子的性情根器是如此的不同,父母的知識經驗水平也相差懸殊,到了孩子的「叛逆期」變成兩代之間難解的人生功課。

我一直以為「叛逆期」是上帝給父母子女的一道高難度的功課,如果雙方處理得宜、幸運的度過這一段「磨合期」,以後親子關係良好、水乳交融,孩子的求學生涯也可能順遂愉快。反之處理失當,則雙方關係形同冰炭、漸行漸遠;甚至孩子誤入歧途造成難以挽救的後果。

父親過世後,心中常存在著一絲絲的遺憾,於是經常在讀書的時候思考這一個問題,也希望在醫學方面尋求解答。

——————-

補充影片:讓生命充滿愛
這是大陸某位老師在鄒越松江實驗中學對畢業生的一段精彩演講,值得點入欣賞與體會。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