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生「叛逆期」(之二)
今日到宜蘭頭城訪友一遊,雖逢下雨天陰,反而沒有塞車之苦,覺得愉快盡興,午晚飯皆受招待,盛情難卻,受之實感有愧;回程經過木柵時已是8點多了,用手機聯繫阿弟,然後停車路邊,讓其上車坐聊近況,談話內容不外:考試、健康、時間體力之運用及分配、他的前途…等等,他的應答很得體,不再像幾年前那麼桀傲不馴、無禮頂嘴,也知道他正在用功,追補以前功課上的斷層,真是無上的欣慰。
以上屬今日插文,下接前文:
「玉不琢不成器」
「棒下出孝子」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些都是封建時代父母對教育兒女的刻版觀念,筆者小時候對這些已經很不以為然,這種反抗意識到青春期達到最高點,在那懵懂、衝動的年紀,不可避免的與父母形成極大的衝突。
輪到為人父母了,總以為應該比上一代做得更好吧,認為只要「以身作則」便可教好子女,當時希望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每逢假日便帶著小朋友逛重慶南路的書店--尤其是一直留存在腦海,令人懷念的「東方出版社」,隨意的翻讀他們喜歡的書本,然後到「三商巧福」吃午餐,再逛公園,如時間許可,又回到書店看書,曾經有一段頗長時間是採取這樣的消閒方式,似乎增加了親子關係,但他們喜歡讀書了嗎? 小女兒是,小男生則看不出效果,到了「叛逆期」發現也沒降低多少衝擊。
早年筆者與父親的親子關係,可以說是到了冰點,這是前車之鑑,筆者極不願意再發生於下一代,但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與下一代共同度過他們的青春「叛逆期」? 慚愧的很,答案是:沒有。
我採取的是「無為而治」,很哲學式的說法,這是說著好聽,其實就是消極、放任,抱著「看你橫行到幾時」的心態,我不用強壓的方式,為的是怕產生更高的反彈與更激烈的反抗,這樣以時間換取空間,為的就是「等你再長大一些」。
這不是好方法,只是無可奈何的做法,但是賭很大,如果小孩叛逆過了頭,做了不該的探索與嘗試可怎麼辦? 如:參加幫派變成不良少年,或去嗑藥吸毒,那這一生不就完了? 做為父母總相信兒女的本性絕對不會壞,甚至每個人都有潛在向上、向善的本性,就是這個信念支持著我們撐下去。
認識的人都不以為然,總以「養子不教父之過」來相勸,這點我同意,但苦於沒招,只好把這情形看做有如生了一場疾病,「不服藥為中醫」(這是中醫語言,意謂:不亂服藥,反而合乎醫學道理,讓身體發揮自然療能),如果沒有好的處方,我寧可放任自然,也不願做錯誤或強力的介入與干預,只期待阿弟自己慢慢會想、會反思,希望時間會讓情況往好的方向走;我知道這是賭,而且賭很大,輸不起的一場賭。
把教育當成賭,真的不足為法,這樣煎熬了幾年;幸運的是,我們終於看到阿弟回頭了,天可憐見。
回頭重看兩代都曾發生過的「叛逆期」,我一直在思考:
為什麼要有「叛逆期」這回事?
或這是一場考驗,考驗人類做為父母與子女者的智慧?
這種年紀的孩子有何智慧可言?而做為父母的大人也馬齒徒增、空有一些人生歷練、一點點的知識學問也多使不上力、派不上用場;似乎還是上帝給人類開了一個玩笑。
為什麼有的父母處理得如此成功?
有些子女也能一路順遂,學業上過關斬將,攀上高峰?
閱讀者諸君如有高見,希能有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