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營養與進化 (初乳知識08-6)

前曾提及,雄蜘蛛、雄螳螂為了實現其繁殖慾,「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雖奉獻其生命、死而無憾;鰻魚及鮭魚由小魚苗長大至成魚並且遷徙多年,竟於一次轟轟烈烈的繁殖後便集體暴亡。(請詳見 淺談鈣質 (初乳知識06-10) 一篇)

再以蟬為例,蟬的幼年期有好幾年,如北美洲有17年蟬和13年蟬,牠們的幼蟲會在土中生活長達17年和13年之久後,才爬出地面羽化,然而牠們的成蟲,壽命只有兩三週,只吃些露水與樹汁維持生命,在盡情嘹亮歌唱後,交尾死亡。17年和13年的蟄伏,換來一個月的成蟲生命,居然只是為了完成它們的繁殖任務,也算是感人肺腑、可歌可泣了。

從這些生物的生活史,我們可以得一結論:「繁殖」乃生物界的一大事,或甚至是畢生的唯一大事,我們常稱結婚為「終生大事」,其意涵豈非極為相近;雖說人類是萬物之靈,其實也脫不出生物的本能天性;古人云:「人之異於禽獸幾希?」 或許人在地球上的種種作為已經過於自尊自大,竟忘了自己是誰了?

雖然人類的「生殖」任務不像其它生物那麼凄慘壯烈;但還是可以發現,身體的諸多進化都以「生殖」為目標,過了此一黃金期,人類便開始老化、衰弱,似乎所謂「進化」云云者,這時皆棄我們而去了。

生物在生存前期間所獲得的許多能力,可以藉著「繁殖」傳遞給下一代,但繁殖期之後所獲得的種種知識經驗卻不會遺傳下去;飛掠過天空的大片黑影,代表著可怕的老鷹來襲,這種印象銘刻在雞的基因裡;烤焦食物的味道暗示著可以幸運獲取蛋白質的經驗,也會傳遞到下一代去,但過了繁殖期再生出癌症(此處強調癌症是慢性病、老年性疾病,並不否認亦有年少者得癌症。)的記憶卻付之闕如,沒有儲存到人類的大腦檔案。

人生許多生活經驗的精華,大部份都集中在中老年之後,這些經驗竟然都無法遺傳,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不過幸好人類的大腦可以稍稍彌補此一缺失,大腦創造了諸種文明,而人類的文明具有保存及傳遞知識、經驗、學問的功能,即藉著書本、教育、媒體、電腦、網路等等來傳遞,不過這是二手經驗,迴異於生物已經根深蒂固的本能。

我們常可看到父母子女之間其體型、臉型、個性、先天氣質常有相似之處,但經過教育、或中老年之後所獲得的知識學問、生活經驗卻往往大異其趣;兒女如能勝祖強爹,可望一代勝過一代固然可喜,而生子不肖、一代不如一代也所在多有,這便令人極感遺憾了,人生總有許多出人意料的無奈,無法勉強。蘇東坡言:「人皆生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生子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是違心之論或為智者具哲學意涵的先見,有待三思? 欲愚魯而又為公卿在古代世襲制度或有可能,而今天的社會競爭激烈,沒有一點聰明才智,想求得一席之地可以說是十分艱難,這就有賴於個人本身願意力爭上游的企圖心了。

在具有「繁殖」能力之前,生物需先成長、發育、到成熟,為了此一目的,生物體必需先有相當時間的攝食;以長時間來看生物與食物的關係,則多數的時候、多數的生物是處於飢餓狀態,因此「飢餓恐懼感」深藏於生物的潛意識裡,於是「攝食慾」與「繁殖慾」成為不相上下的生物慾望;我們也可以發現生物對食物的尋覓與爭奪是生活中的重大戲碼,其重要性絕不亞於「繁殖」;而表現於內的是生物的攝食、消化吸收能力都十分的強大。

反過來看,我們的身體對於體內種種廢棄物的清除效能便沒有那麼好,這是人類身體進化上的一大缺點。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