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營養與進化 (初乳知識08-7)

人類的排泄器官:大腸、肛門排出糞便,腎臟、膀胱、尿道排出尿液,肺臟、氣管、鼻腔呼出二氧化碳,毛孔排出汗液;身體排出體內廢物的器官可以說是大體完備了,但何以又說有缺點? 當然,說是缺點未免有「雞蛋裡挑骨頭」之嫌,只是提出某種觀點來看人體的生理。

1. 一個人兩餐不吃飯必定會餓,兩三天不吃則將飢餓至恐慌的程度;但在臨床上,兩三天「便秘」而滿不在乎的人很多,甚至一個禮拜不解便的人也所在多有。我們可以看出來身體重視「攝食」的程度遠超過「排便」。

2. 許多中老年的患者,曾經問道:我的食量不減,為什麼便便的量減少很多?為什麼變成細條狀? 筆者確實觀察到,很多小孩甚至嬰兒的便便又多又大,而大人尤其中年之後,反而漸漸成為細條狀,不復見香蕉似的大條狀?

3. 心臟打出血液,經過動脈血管供應氧氣與營養給全身的器官組織使用,然後藉著靜脈血管回收二氧化碳與代謝廢物,到各個排泄器官排出體外;但動脈打出的力量大,靜脈回收的力量已經相當微弱,往往必須借助肌肉收縮的力量來相助,心臟打出之力為身體原本所具有,屬無意識的本能動作;但肌肉收縮的力量,須靠走路、活動等運動來協助,常須個人有意或無意的去運動。養生家常說:「要活就要動。」人類的種種運動,尤其是東方式運動如瑜珈、氣功、導引等,大多是為協助靜脈與淋巴的回流而設。

4. 常常看到患者或即使目前不生病的人,在他們的膝、髁、腋下、下眼皮、小腹、臀部或後頸部沉積、臃腫及肥胖,那是血液循環的死角,也是靜脈及淋巴回流緩慢或阻塞的現象。

我們可以得一結論:身體是「攝入」重於「排泄」,「供應」重於「回收」;也就是說,身體對物質的「入」與「出」潛伏著某一程度的「失衡」存在;這種「失衡」可能極其細微,但年深月久,則健康就會亮起紅燈。

影響健康最經常的情況是,脂肪囤積體內成為肥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瀦留在心臟血管造成心血管疾病;這些東西為中醫所無,但中醫自古即有「血瘀」、「痰瘀」滯留體內的說法,並且也有很好的治療方劑。

「血瘀」指的是血液變質而不利於身體健康,無論是因為跌打損傷或其它病理性原因造成的,都會引起病理性變化。

「痰」的說法有狹義、廣義兩種;狹義的「痰」是一般大家所理解的「痰」,即由呼吸道分泌或咳出的痰;廣義的「痰」,則是指體內津液代謝失常成為膠粘狀的液體,停留於經絡臟腑之間,眼不能見,手不能觸,卻全憑古人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加上經驗做出的推斷,它的來源既可以是生理性失常的分泌,也可以是某種疾病的病理性產物;筆者初行醫時,對「痰」認識不深,臨床越久、讀書越多,才慢慢對「痰瘀」一詞漸漸了解,筆者也越感驚訝,古人對「痰」的認識,竟然遠超過今日的西醫水平;「痰」不是病,但在老病死的過程,卻影響深遠。

大、小便、二氧化碳、汗水都有它們的排泄器官,但「痰」卻沒有專屬的排泄管道;狹義的「痰」一般尚可借道鼻咽喉口嘔吐而出;我們自然演化而來的生理功能對廣義的「痰」卻缺乏適當而有效的排泄管道,一旦讓它累積到一定的量,如無適當的處理,必定無病變成有病,小病變成大病,最後難免一死。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