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初乳的思考(感想04)

曾經聽到許多人把「初乳」推崇的不得了,好像就要變成「仙丹」了,但身為醫者,絕不會人云亦云就輕易相信;經過訪談,確實知道有很多人吃了「初乳」後,他的重疾出乎意料的扭轉病情;反過來,也有一些人吃了「初乳」並沒有什麼明顯獲益,為什麼? 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思索了好一段時間,慢慢有了一些心得:

中醫治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所用的藥,多來自於自然界,且有「藥食同源」之說,即中藥與一般食物極為接近,有時是「藥物」或「食物」極難一刀兩分的嚴格畫出界限;如當歸、生薑、羊肉、紅棗、黃耆、龍眼肉……等,有時做為「藥物」,有時又可做為「食物」使用,也可以說,漢民族早已經與自然界融合成一片了。

但中醫用藥卻有一些「潛規則」存在,無論做為食物或藥用,這些「潛規則」總是隱隱約約的存在醫者心中,影響著處方遣藥的方向,也往往產生了較好的功效;這個「潛規則」就是「寒熱溫涼」四個字,古來中醫將疾病分寒溫,也將藥分寒熱,「內經、至真要大論篇」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意即經過辨證論治後,以藥性之寒溫對應於病情性質之熱寒去開方治療;中國古人之智慧數千年前即發現,人類能以簡單素樸的方法 –「望聞問切」,去捕捉人體的訊息據以治病,並且發揮極大之效果。

那麼,「初乳」的「寒熱溫涼」是如何?

茲根據中醫兩本書來探討:

「本草綱目」說:「牛乳,甘微寒無毒,補虛羸,止渴,養心肺,解熱毒,潤皮膚,冷補,下熱氣……」

「本草備要」也說:「牛乳,味甘微寒。潤腸胃,解熱毒,補虛勞,治反胃噎膈,胃槁胃冷,脾不磨食,故氣逆而成反胃。氣血不足,其本也;曰痰飲,曰食積,其標也。胃槁者,滋血生津;胃冷者,溫中調氣……」

可知:
1. 兩書僅提到「牛乳」並沒有「初乳」,知道中醫兩位前賢李時珍、汪昂皆沒有發現「初乳」的價值;反而在北魏末期(公元六世紀)的農業科學家 – 賈思勰的著作「齊民要術」裡提到。

2. 根據以上兩書,古人認為牛乳是屬「甘微寒」的性質,據之以類推「初乳」亦應是「性甘微寒」。

在個人吃「初乳」一段時間的體會,也認為「初乳」應是「味甘微寒」的性質;因此以中醫的觀念來思考,那些吃「初乳」得到特殊功效者,應屬陽熱體質;而寒涼體質者,便可能沒有立即可見的效益。

那麼,是不是寒涼體質者,便不宜吃「初乳」了?

個人的想法是,倒也不必因噎廢食,因為:

1. 「初乳」不過是「微寒」而已,對身體並無大害,「初乳」獨有的「免疫球蛋白」在其它食物中幾乎很難找到,如果僅因「微寒」而失之交臂確是太可惜了。雖說寒涼體質者,可能沒有立即可見的效益;但我們相信,「初乳」的許多成分,仍已經被身體充分吸收了,只是一時沒有表現出來而已,身體絕不會浪費高價值的營養,它必定是無聲的在進行體質改造的工作。

2. 「初乳」的標準喝法是以低於攝氏35度的水沖泡,很多人可能偷懶以冰冷的水沖泡,則益添其寒涼之性了;如果沒有什麼大不方便,仍以微溫或近於體溫的水沖泡為佳;我們可以試想,母牛哺乳時,小牛是在母牛的體溫之下直接吸吮母乳的。

3. 我們可以推想,犢牛或人類的新生嬰兒雖然尚未成熟強壯,但都屬陽熱體質,他們喝「初乳」也都沒有聽說有什麼排毒反應。

4. 反倒是成人因為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飲食型態、不同的情緒困擾、不同的工作生活類型及不同的慢性病潛伏,造成他們的體質千差萬別,所以喝了「初乳」後,會有不同的效果與相差懸殊的好轉反應。

5. 因此對虛寒體質者建議,「初乳」仍可照喝,只要他們的三餐飲食多吃溫熱食物,或於烹煮食物時稍加一些薑片即可;當然,對於寒涼冰冷則須盡量避免。

6. 如果喝「初乳」者剛好是中醫的患者,那麼以中醫的立場處方用藥可以斟酌搭配溫熱藥,如桂附乾薑等,順勢利導使「初乳」的各項成分可以及時發揮大效,得以物盡其用,豈不妙哉?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