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鈣質 (初乳知識06-15)

◎ 談人類的身高 (B)

歐美人士身材魁梧、體形高大、鼻子修長其來有自,因為他們的袓先長期居住於北方寒冷地帶,為了抗寒,須要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效率,所以必須有較高大的身體,與體表面積相比,可以減少體溫的放散,鼻孔較小而鼻管較修長,可以減緩冷空氣進入肺部的時間,以降低肺炎的罹患率。那麼居住於亞洲或靠近赤道的人,是否需要有那麼高大的身材?

鶴立雞群、高人一等的滋味,顯然是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居高臨下、俯視他人的心理優勢是無價的,但這是多數身高較矮的人的想法;筆者曾遇某190公分以上的高個子患者,閒談之中他否認這種心理優勢,還認為身高(或過高)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走到那裡都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在團體中被點名、出公差、問問題……他們的內心總是忐忑不安,尤其是不會、不懂或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走過任何門檻,都要稍微低一下頭,怕撞到腦袋,即使真的直起身體也可安然經過,但就是有這麼一種心理負擔在;他體形雖高,年紀不大卻已經出現駝背的樣子,即使與其站立面對談話,也不覺得其有什麼氣勢可言;他的想法與一般人大相逕庭,可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結束,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潑萊(Commodore Perry)率領艦隊,駛抵江戶附近的浦賀,堅決要求日本開放對美國際貿易,下田與函館兩處港口,首先恢復了對外貿易; 停止鎖國政策後,日本人與歐美人士再度接觸,卻常常被歐美人高馬大的體形與氣勢所壓倒,一向矮小的大和民族因此造成心理上特別沉重的壓迫感,這一點難免影響到民族的自信心,又發現日本的科學技術落後甚多,因此由政府到民間下定決心,無論科技方面與人種的身高都必須急起直追,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改善全民的膳食營養,也確實收到了好成果。

日本文部省調查:1935年,17歲男子平均身高161.8公分;1988年170.3公分;體重53公斤增加為61.8公斤;因此逐漸克服了民族的自卑感。

身高提高了,但是否就強壯了? 卻未必然。

增加實驗動物的飼料,動物下一代的身體也會變得較大,但其體力、耐力、運動能力並沒有相對增加;人類的新生兒體形雖然也加大了,但其體能與內臟機能並未同步提升,如果用以往相同的機能來運作較大的身體,則負擔反而較重,身體反而較虛弱、不健康。

在老鼠的體力測試與游泳溺斃試驗,發現新一代老鼠的體能並沒有相對進步;在人類30公里的馬拉松賽跑測試,也發現許多中老年人可以跑到終點,反而多位年輕人竟然中途放棄。(註1)

有計劃的投入大量的資源與時間,最後不過培養出一群高大的「飼料雞」。

———-

註1:

資料來源:人生41歲壽命
頁82– 85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