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鈣質 (初乳知識06-10)

◎ 兩情相悅 男女有別 (A)

我們家多年前曾經投資一個鰻魚養殖場,使用室內循環水養歐洲鰻,所以對鰻魚的生態略有所知: 鰻魚是魚類中的長途旅行家,牠們在孵化後全身透明,稱為「柳葉鰻」,以後又變態為透明細長的「鰻線」,花1- 3年的時間藉著海水漂流到河川,在淡水環境中生活,到了生殖期後再變成銀灰色,稱為「銀鰻」,然後成群結隊從溪河游回深海產卵,游行的距離可以長達數千公里,而產卵完畢後就轟轟烈烈集體暴斃。

這種生態特性光用想像,就覺得很恐怖、很詭異、也很壯烈,想想看,在深海中成千上萬條的鰻魚,可能是十萬條、百萬條或更多更多的數目,不久前還活蹦亂跳的一大群生命體,產完卵後就全部死亡。

生命的目的為何? 生命的意義為何? 頗值深思。

蜘蛛的體形,雌雄兩性相差懸殊,大多數雄體都比雌體小,有些種類的雌蜘蛛超過雄體有1000倍之多;有一種稱為「黑寡婦」的蜘蛛,在交配完事後,雌者往往把雄者當做食物飽餐一頓,以獲取生養下一代的營養,而雄者亦甘之如飴,得以將精子全數輸入雌蜘蛛體內,達到繁殖基因的目的做為交換。

螳螂亦是如此的異性相吸、兩情相悅,在行完周公之禮後,雌螳螂亦先把雄者頭顱咬掉,最後全部吃掉,雄者卻也無怨無悔。

凡生物大致都有「攝食求個體生存」、「繁殖」的本能,為了「繁殖」竟將自己的軀體奉獻做為雌性的口糧,這是它們很平常的生物現象,並非僅在飢荒時偶一為之的行為,這就令身為人類的我們十分驚訝不解了。

根據以上鰻魚、蜘蛛、螳螂的生物現象,我簡單做了以下的結論:

1. 生物的終極目的是「繁殖」。

2. 有時為了達成「繁殖」的目的,不惜犧牲「個體的生存」。

3. 在自然界,上演的生物戲碼似乎以「雌性生物」為主角、為強勢;「雄性」為配角、為弱勢。

而人類是重男輕女的社會,從表面上看是以「男性」為主角,但從生物學觀點來觀察,男性其實亦為弱勢動物,生命力脆弱、壽命較短、得疾病之機率較高;男性所擁有的僅是外在的強壯、體格稍大、體力稍強而已;那為什麼多數種族會形成「父權社會」,「母系社會」仍為少數?

所有的社會現象應是「人為」所形成,即在以體力求生存的年代,男性憑其體力出外狩獵覓食、上班賺錢或打戰保家衛國等,扮演較吃重的角色,因此形成重男輕女的父系社會;但時轉勢移,今天的社會對體力武力的倚重逐漸降低,女性走出廚房,進入職場的比率已大為提高,甚至在社會上身居要津者也越來越多,「人為」的男性優勢已漸流失;身為男性者能不知所警惕?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