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成吉思汗鐵木真納側妃

「人生問題集」

004 「圯上納履」故事的啟示

宋朝蘇軾有一篇文章「留侯論」討論了「圯上納履」故事的涵義,也以「教忍」為主旨: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力,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指出張良曾經請力士錐擊秦始皇的座車,實為行險僥倖之舉,老人深為惋惜。

「…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不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圯上老人態度傲慢無禮對待張良,命令張良到圯下拾履,甚而至於命張良給他穿鞋子,還讓張良三次來見,方授予「太公兵法」書,這種奇辱是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而張良忍受了。老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教導張良以忍為重。

後代學者認為:這位「圯上老人」是一位從事反秦活動的有志士,看到張良在博浪沙錐擊秦始皇座車,天下震驚,引起地下反秦團體的注意,覺得張良膽識過人,只是年少氣盛,勇氣有餘而忍耐不足,以致僅逞一時之勇,有如俠客強梁之舉;如欲成就大事,尚需一番磨練,尤其要在「忍」字上痛下工夫。

於是老人以「圯上納履」的方式考驗張良,認係可造之材,便決定對他進行教導,老人交予張良的書名為「太公兵法」,而極可能是反秦的重要資料,也可能是老人本身的心得著作,包含了個人經驗與反秦的理論與戰略,為了避免秦廷的注意,所以在夜半進行傳授的工作,又故意散佈種種煙幕作為掩護。張良得到老人的啟示與指導,使他在推翻暴秦和楚漢相爭的亂世,發揮了高度的智慧,輔佐劉邦建立不世的功業。

圯上老人除了教導張良「忍」的功夫外,還有其它東西嗎?

後來讀到日本作者尾崎秀樹,洪鯤譯的「項羽、劉邦」一書(故鄉出版社、中華民國74、11、20初版),發現他提出新的觀點:

其實老人與張良「圯上納履」是一個鬥智的過程,整個過程都在老人的掌握中,老人佔盡先機。

之前,張良策畫錐擊秦皇,以一介匹夫而敢鬥暴君,雖未成功,但與力士安然而退,也不算失敗。

但這次「圯上納履」的鬥智過程卻處處落於下風,最後雖然比老人早到了,卻是被老人家逼出來而領悟到的:就是要早得不能再早,才能佔先。

老人喜曰:「當如是。」並非嘉許張良禮貌周到、尊老敬賢,而是張良終於領悟到兵法上的「制敵機先」、「致人而不致於人」、「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致勝之道」;「夜未半往」,是「絕對的先到」,「絕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張良本已才智過人,即使不遇圯上老人,也能建立一番功業,但得到老人的調教之後,當更為內歛深沉、更為深謀遠慮,深信智取絕對勝過行險僥倖、力爭逞強。

此後張良以智謀輔佐漢高祖,處處主動、識時知機、先發制人,史記稱他「為大於細、圖難於易」,即使後來漢高祖猜疑誅殺功臣之際,蕭何、韓信都沒得到好下場時,他卻能夠安然避禍、全身而退、垂名千秋。

因此,「圯上老人」不只教他「忍」字,更教導了張良在鬥爭世界追求「全勝」的「致勝之道」,也因此才越顯得「圯上納履」故事內涵深遠、值得再三玩味,不僅僅是「敬老尊賢、忍辱負重」的道德說教而已,畢竟在亂世中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光「忍」是遠遠不夠的,當然,不可否認「忍」自亦有其不可移易的價值,不過是勝利過程多項因素之一罷了。

—————-

蘇東坡「留侯論」一文,千載之後讀之仍感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茲附錄於下:

留侯論    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力,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捨之。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不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

005 成吉思汗鐵木真納側妃的故事

成吉思汗鐵木真打敗塔塔兒族,在俘虜中得到塔塔兒族兩位美女,欲納為側妃,但顧忌大妃孛兒帖的反彈鬧出家庭風波,在眾將士前有損顏面,於是想請將領中有人先回部落做為說客,說服大妃孛兒帖接受事實。

諸將領可以出生入死、衝鋒陷陣面不改色,卻無人有把握能說服大妃孛帖兒。

只有一位木華黎將軍願意回去面見大妃做說客。

古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讀者諸君如果是這位木華黎將軍,將如何去說服鐵木真之妻子大妃孛帖兒?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