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問題集」
003 筆者對「借與不借的思考」:
某甲是否借錢給某乙,大致可歸納以下幾種思考:
第一種想法:當然不借了,兩人本無交情,某乙居然敢厚顏開口,實是無禮且冒昧,借錢給乙是根本不予考慮的。
抱這種想法的人大多屬於保守、自我防衛心強、不注重社交,不想建立更開闊的人際關係。
第二種想法:借,某乙既然開口了,實在不好意思回絕。
社會上確也有相當多的人,還真不懂如何對人說不! 於是借出的錢也真承擔著許多風險。
第三種想法:借,但請某乙打借據,言明利息若干、何時還款,並開支票或本票。
這種人相當精明,但即使有借據、支票或本票在手,借出的錢還是不保證可以完全悉數收回來。
最後某甲對某乙說:
「我這一陣子手頭也很拮据,現在只有五千塊錢可以先借給你,不夠的部份,你再向別人調借吧…」
某甲的考慮是:
某乙是新交,自己並無義務將五萬元全數借給他,不過,人情留一線,也不予完全拒絕,並借此機會觀察某乙,以決定往後採取什麼態度與某乙交往,如某乙誠信,將來可以深交,人品普通,可以做為泛泛之交,或人品太差,則列入拒絕往來的黑名單。
喝酒可以看酒品、下棋看棋品、賭錢看賭品,從金錢來往也是觀察一個人的品格與個性的好機會;比如:他是提前還錢、還是準時還錢、還是失約延後、一拖再拖、或雖然沒有言明要付利息,他還錢時會採取什麼態度。
而僅借給他五千元,這是對自己設定停損點,如果某乙真借了不還,也就認了,五千元是可以忍受的損失,反慶幸保住了四萬五千元,五千元算是上「社會學」所繳的學費吧,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還真有道理。
這題目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提供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預先想好相關的問題,以免臨時慌了手腳,做出將來後悔的決定,錢的損失固然心痛,對自己的愚昧與識人不明的智慧不足,更是讓人捶心肝呢。
————–
004 圯上納履故事的啟示
「圯上納履」的故事流傳已久,可謂眾所皆知、耳熟能詳,今仍大略介紹:
————–
張良曾經於閒暇時,從容散步在下邳地方的圯橋上。有一位穿著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的眼前,將自己的一只鞋子扔到橋下,並且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老夫的鞋子撿回來!」張良十分驚訝,想揍他一頓,但看他年紀甚大,強忍怒火,下橋撿回鞋子。
老人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為他取回了鞋子,何必多計較,便跪下來替老人穿上鞋子。老人伸出腳讓他把鞋穿上,笑著離去。張良大為驚奇,跟隨著老人之後走了一里路,老人回頭過來,說:「你這小子值得教導,五天後天亮時,來這裡與老夫會面。”張良十分驚奇,跪下說:「是。」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就去了,但老人已先到了,他頗生氣地說:「跟老人家相約,為什麼遲到?」
老人離去時又說:「五天後再來,你要早點來!」
五天以後雞剛叫,張良就去了,但老人又先到了,又發怒說:「這麼晚到,太沒禮貌吧?」
老人離去前,又說:「五天以後再早點來。」
五天後,張良晚上沒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笑著說:「應當像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說:「好好研讀這本書,將來必可以成為帝王之師,今後十年內你將可建立一番大事業,十三年後你再到濟北見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
說完就離開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於是張良以數年時間細加研讀,終成漢初名臣。
————–
年少時讀到這個故事,當時理解為:張良因為「尊老敬賢、忍辱為重」,得到老人的賞識,於是把兵法書「太公兵法」傳授給他,讓他後來成就一番功業。
這個故事,就只是啟示後人「尊老敬賢、忍辱為重」而已嗎?
————–
茲錄原文參考:
良嘗閑,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篇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