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長因子」(初乳知識05- 1)

筆者初學醫時,並無「生長因子」這種東西,在生理學讀到的是「生長激素」- -一種荷爾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在營養學裡也沒有讀到,因為那時候根本還沒有發現「生長因子」;是在接觸「初乳」後第一次認識到「生長因子」,乃自感孤陋寡聞、學無止境,經過查找資料,研讀後則以前生理學、營養學……很多不懂的地方,忽然得到解答而茅塞頓開。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謂深獲吾心。

一條被從中切斷的蚯蚓,可以變成兩條都存活下來;
壁虎與蜥蜴,為了求生存,捨棄尾巴求生,將來仍能生出尾巴來;
人的再生能力沒有那麼強,斷指無法再生,但是傷口如無感染,仍能止血、結疤而逐漸復原。
男女交媾後會產生一顆小小的受精卵,在子宮著床,然後繼續分化,一變二、二變四……十個月後,一個新生命便呱呱墜地……

以前很多不甚明瞭的生理現象,現在知道是由「生長因子」來負責啟動及調節的,特別是當身體組織出現創傷時,它們能夠誘導炎症細胞的趨向性,使所有與受傷修復有關的細胞,向受傷部位移動,包括炎性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等,促進修復細胞的增殖分化、激發新生血管的形成、刺激細胞間質成分的合成,縮短傷口癒合的時間和加速組織重建的速度。

我們可以推想:許多許多生命現象,都是「生長因子」在中間過程扮演推手的關鍵角色,當然還有其它重要在分,如:幹細胞、基因、RNA、DNA、染色體……等,很多都是超出我領域範圍的東西,這些姑且不提。

讀書時,曾問老師:同樣要攝取維它命C,吃水果好,還是吃製成的錠劑好?
一顆高單位錠劑的維它命C往往等於五顆檸檬,或十顆柑橘,或十五顆蘋果,一個人一天不可能吃這麼多的水果吧!

老師回答:當然是吃水果,水果來自於自然界。
僅憑來自於自然界就好嗎? 繼續問時,老師雖堅持答案,但卻再也說不出所以然來。
我也贊同這個答案,但是對於其理由卻總認為不夠充分,始終存疑不滿意;吃錠劑,既方便省事,又是高單位,如換算那麼多的水果價錢,以經濟考量,可以說錠劑反而便宜太多了。這個疑問懸而不決,放在心中超過三十年了。

從「初乳」的「生長因子」給了我答案的靈感。

一、因為水果中除了維它命C之外,還含有「生長因子」及其它不同的營養,如維它命A、B,鈣、鉀、花青素、各種微量元素及一些抗炎因子、抗氧化成分……等,還有一些未知的具有「生命活性」的成分。就如「生長因子」於1986年發現才得到諾貝爾獎,這些未知成分也可能藉著科技的進步而逐漸被發現。
二、雖個人條件所限無法實際驗證,我相信所有生物皆含有「生長因子」不獨「初乳」中才具有,凡具生命力有生長、繁殖、修復潛力者皆應含有。只是不知植物性與動物性的「生長因子」是否有別? 或許以「血肉有情」來回答,仍以動物性的「生長因子」較為人類所接受及易於吸收。
三、化學合成的藥錠是不可能具有「生長因子」及其它具「生命活性」的成分。

因此,今天我確定答案,仍以吃水果勝過錠劑的維它命C,寧願相信各種成分與維它命C的協同作用及水果才具有的「生物活性」較重要,而不必斤斤於劑量的多寡。黃金白銀絕對是純度越高越好也越有價值,但要進入口中的食物或藥物卻未必如此,生物的攝食,在進化過程中從來不會吃到提純的單一成分,即使是檸檬、芭樂、西印度櫻桃等含有較高的維它命C,都還含有很豐富的其它成分;就是「綜合維它命」具有多種成分,也不可能含有「生長因子」或「活性成分」,化學合成的製造方法已經決定了它們的性質,包括所有的西藥皆同此看法。且劑量單位過高,身體是否能完全吸收、是否違反正常生理功能或有無副作用則亦須考慮?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