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腦的營養品 – 磷脂質 (初乳知識03-1)

從一隻難產的小馬說起。

難得春節得閒,撥空看了電影「赤壁大戰」,記得其中有一場戲是:周瑜與小喬所養的一隻母馬發生難產,在諸葛亮的協助之下,順利生下小馬,小馬軟弱的癱在地上,但沒多久便顫巍巍的站立起來尋吮母乳……

於是連想起幾個生物學上的問題:

1. 如照一般的說法,人類是由猩猿演化成的,是基於什麼樣的需要,人類放棄森林較安全的生活環境,而投入競爭激烈的草原求生過活?

2. 在出生之後,為什麼人類的新生兒須要花數倍於其它新生動物長的時間才能站立、走路、獨立覓食?

人類懂得以「科學」的態度探求萬事萬物的道理後,近兩三百年來,各種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在地球的舞台,人類的表現大異於其它動物;但「科學」方法有時而窮,譬如「科學」常須「求證」,否則便不圓滿,而至少有兩門學科在「求證」上便有很大的困難;如「天文學」因為空間太大,我們無法將某星球放進實驗室做實驗與觀察;如「考古學」因為時間太久遠,使得「求證」有種種的礙難。

達爾文發明「進化論」,使人類的思考與視野得到很大的提升與拓展,可惜的是,「進化論」無法得到「求證」,至今似乎只能停留在「假說」階段;譬如,人類與猩猿的中間生物之化石始終沒有發現,便無法確定人類是由猩猿進化而來,此稱之為「失落的一環」(a missing link),使此門學問留下未解的疑點。

藉著想像,將場景倒回人類進化的十字路口:

猩猿在森林中覓食與草原中大異其趣,生長在樹上的水果是固定不動的,且其顏色決定水果的生熟,而草原的獵物隨時在活動中,所以猩猿的視覺辨色能力比肉食動物強,觀察事物的大小、位置、形狀、質地的能力也較高,但辨視快速移動的東西或觀察細微動作的能力則較弱,聽覺、嗅覺也都比四足動物差一大截;在草原中與其它動物競跑追逐的能力也無法相提並論。總而言之,猩猿棄森林而就草原求生存與生活,與其它草原動物做生存競爭應該是極為不利的;但畢竟,人類的祖先做了這麼一個不利的選擇,這是為什麼呢?

因此,我們只能試著推想:

a. 可能是長期不熄的森林大火或長期的天災,如:乾旱,使森林中的樹木枝葉枯乾凋落,或是其它未知的原因致使食物嚴重匱乏,造成猩猿族群間發生資源爭奪,令其中的一支屈居下風、慘遭驅逐,不得不放棄久已習慣的生存環境,走入草原;「掛帆滄海,風波茫茫;或淪無底,或達仙鄉。」此為嚴復先生譯「天演論」中的文字,借用以形容當時猩猿站在進化十字路口的情境頗為適切,此後將一族滅絕或轉型成功是無法預知的,真是前途茫茫啊!

b. 在新的生存舞台,猩猿發現它競跑追逐的速度永遠比不過四足動物,乃乾脆直立行走,更察覺牠的前肢反而有利於執持工具或武器,可以彌補速度與體力之不足。

c. 進入草原使生活起了極大的改變,加上工具的使用,使人類的大腦得到跳躍式發展的機會;大腦的進步,讓這一支猩猿一步一步的超越其它動物,沒有走出森林的猩猿就永遠喪失這種進化的機會。

d. 古書有云: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人役者,何也?
…….人能群,牛不能群也。」 ( 荀子 王制篇 )

荀子認為人類能勝其它動物是因為人能群 — 即團結合作,群體行動;這個答案我不太滿意,認為僅僅答對了一部份。因為有很多生物,比人類更擅長團隊行動,如:蜜蜂、螞蟻;甚至非洲野牛為了對抗掠食動物的群攻,將弱小野牛層層圈住,較強壯的野牛在外圈,以牴角向外抵抗,其陣勢有如「赤壁大戰」所演人類的戰術相彷彿。或獅群配合狩獵,將某獵物驅趕至埋伏的戰友的方向,其群體戰術,配合呼應絕不遜於人類。

「任智而不任力,此其所以為貴也。」 ( 班固 漢書刑法志 )

班固的見解我深以為然,人之勝於其它牲畜,靠的就是大腦,而大腦的進化是基於生活環境的大幅度變動與工具的使用,為求生存必須與其它速度較快、力氣較大、更擅長搏擊奔跑的動物一爭長短,一再思考改善工具、改良器械、發明陷阱或追蹤獵物等,使得大腦得到機會進化,逐漸與昔日吳下阿蒙的猩猿大不相同。

e. 選擇依靠腦力而不是體力的進化方式,必須有一種演化上的大步驟,這個過程叫做「以退為進」,就是將幼猿的成熟延遲。猴子的腦在母猴胎內已很成長,出生時已有70%的成熟;六個月後便和成熟的猴子一樣;小黑猩的腦,也在出世後十二個月就完全成長;可是人類的嬰孩,出世時僅有23%成熟,要六年後才稍迅速的增長,到23歲才完全發達。(參「裸猿」一書,頁16;註1.)

f. 因為腦容量的增加,使得人類的生產注定是痛苦而危險;人類的嬰兒與其他靈長類相比,格外的不成熟,需要照顧;其他靈長類都是獨自生產的,只有人類的產婦需要陪伴和協肋;人類嬰兒出生時通常是面朝後,產婦如果自行生產,在嬰兒難以出來的時候用力去拉,就很容易傷害到嬰兒;有人協肋就大大降低這種風險。(參「生病,生病, why?」一書,頁288;註2.)

g. 人類嬰兒用了「以退為進」的步驟,不但獲得所需的頭腦,也獲得所需的身體,於是可以站直奔走,空出雙手抓握武器,有頭腦可以知道如何應用武器,而且他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兒童期,以利模仿學習;因此人類的文化、知識、經驗等也較易於累積發展;這一點優勢使得人類將其它動物遠遠拋在身後。

————————-

註1.
「裸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裸猿》(The Naked Ape: 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ISBN 0-385-33430-3)是英國科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在1967年所寫的一本探討人類行為的科學著作。在書裡,他把人類當作一種物種,亦即「裸猿」來看待。透過把「裸猿」與其他品種的動物比較,來討論人類的種種行為。本書認為:人類的大多數獨特行為都是因為生活所需而演化出來的,為要應付狩獵收集者 (參看先天與後天)生活的挑戰。本書引起很大的迴響討論,在全世界銷售超過一千萬本。」

「裸猿」一書由純文學出版社,於民國60年2月出版。

註2.
「生病,生病,why?」解開疾病之謎的新科學「演化醫學」;一書譯自「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天下遠見於2001年8月出版。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