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營養與進化 (初乳知識08-9)

※ 從王永慶之死談起 (二)

這是中國人或所有華人的傳統觀念,總認為「安詳過世」是死亡的最高境界,但即使有一口痰哽塞呼吸道而過世,難道就不安詳了嗎? 凡人必有死,由生存到死亡總會有一個過渡的病理過程, 呼吸停止、到心跳停止、到腦波停止,中間伴隨著不可逆的血壓降低,可能還有不同的器官衰竭及附帶一些症狀都是很自然的。

而且死前有一口痰卡在喉嚨也是很合理的推斷;甚至再往前推,因為王永慶先生在前一天晚上喝了一些酒,致使反應遲鈍,本可能醒來吐出的一口痰,卻因為睡中昏沉,無法作出正常反應,致使一口氣上不來而與世長辭;這真是要命的一口痰! 也是十分令人惋惜的一件事。

「痰」不是病,是生理性的分泌,也可能是病理性的產物,有時在關鍵性的時刻就成了致命性的「病理機轉」,如果當時剛好有人在旁邊,適時予以「抽痰」或「氣切」(當然要有醫護人員、抽痰機等一切條件需具足),那麼情形可能大為改觀,活到100歲應可期待。

「抽痰」與「氣切」是西醫的救急手段,中醫無話可說、自嘆弗如,但中醫對「血瘀」「痰瘀」的認識是既豐富且深刻;也可以看出來,中醫內科對疾病的處理不在「病名」上打轉,大多是集中在「病理機轉」— 中醫稱為「病機」— 的處理,所謂「辨證論治」者,也不過是一直在探求這個「病機」,雖然中醫語言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或「風寒暑濕躁火」等等,有時實在讓人覺得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其實就是以最原始、最素樸的「望聞問切」來捕捉患者身體的內在訊息。

記得年輕時剛開始研讀中醫,著實也被那些中醫的術語、名詞,一大堆「陰陰陽陽」、「金木水火土」等,搞得頭昏眼花,如入五里雲霧中,心中常大罵:「中醫是整人的學問!」;今天回頭再看,則覺得當時可笑極了,但這種學習過程能夠避免或省略嗎?

再以中醫的角度來說「痰」:

1. 「痰」是痰、涕、涎、唾、沫、粘凍、膿的總稱。

2. 有時古稱:「痰飲」,則稠濁的為「痰」,清稀者為「飲」。「痰」指的是較稠濁、粘膩乃至膠凝的水液性分泌物,在體內多餘、累贅、有害的存在,它遍布全身任何部位、組織、器官、粘膜。「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失常形成的病理性產物,異名同類,實出一源。

3. 狹義的「痰」易於理解,較無爭議;與現代醫學的認識相同,痰是呼吸道排出的一種病理性產物,可見於氣管、支氣管及肺部的炎症、結核、膿瘍、支氣管擴張、肺水腫等心、肺及氣管的病變,其性質不論是黏液、膿性、黏液膿性、黏液血性、漿液性,總稱都是「痰」。

4. 但中醫廣義的「痰」,到底是什麼東西? 它代表著什麼疾病?

以中醫理論言:「痰」留滯在體內,阻礙臟腑正常功能,可以產生多種疾病,如: 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氣管炎、喘咳等,呼吸系統外之許多症狀與疾病,如:嘔吐、嘔噁、咽喉炎、食道炎、耳源性眩暈、神經官能症、心律不整、心動過緩、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某類型的高血壓、高血脂症、肥胖、癲癇、腦血管疾患、老年性痴呆、失眠、頸淋巴結核、甲狀腺腫大、不明原因之寒熱、慢性骨髓炎、某些腫脹、麻木疾患、皮下結節、某些皮膚疾病、慢性潰瘍、婦女不孕症、眩暈、頭痛、腹瀉、腫瘤…等,皆是「痰濁」之病。因此廣義的痰,除包含了前述狹義的痰外,並包括了某些病變器官、組織、粘膜所積存的粘液物質。

5. 人體各系統均可積飲生痰,痰症複雜多見。痰既是病理產物,痰生成後又可作為病因,使病情複雜化,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變化甚多。

為了增加瞭解,再舉例:

中風昏迷病人,痰聲漉漉;癲癇病人發作,也常有大量的痰;內臟很多器官的膿瘍,中醫也可視作「痰瘀」或「痰濁」;脂肪瘤內含有如膿臭之膠粘液體,也是「痰」的表現,再看淋巴腺腫大、甲狀腺腫、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皆與「痰」有關;把握「痰」之一字,可以執簡馭繁,便於處方用藥,如在「病名」上繞圈子則反而治絲益棼、流散無窮。

中醫區區一個「痰」字,竟可衍生出這麼多的症狀與疾病,以現代醫學觀點或許會嗤之以鼻;但中醫以「宏觀」立論,有時似乎是採取大而化之的「模糊策略」,令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論者無法接受;但再仔細想一想,上述這麼多的症狀與疾病,是不是可以歸納出一些東西來,「痰」、「飲」、「濕」都與「水分代謝」廢物有關,中藥也恰好能以「化痰」、「袪痰」、「蠲飲」、「利濕」、「除濕」來相呼應,使得獨特的中醫理論不致成為空談。

花了這麼大的篇幅,大談「痰瘀」、「痰濁」、「痰飲」似乎偏離本部落格的主題,那麼到底「痰」與「初乳」有何相干?

—————

註1:
以上資料引用自:論中醫痰病學說、朱曾柏疑難雜症經驗集、痰飲症狀分析(張翼 編著)

瀏覽文章: | Home |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你可以使用這些 HTML 標籤與屬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